在廣袤的內蒙古赤峰草原深處,一場由央企主導、惠及萬千牧民的“技術春雨”正潤物無聲。作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,中牧股份旗下成都中牧生物藥業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成都中牧”)積極履行央企社會責任,依托“授漁計劃”全國寄生蟲篩查公益活動,將專業技術的星火播撒至赤峰牧區。通過與當地愛心企業赤峰安鵬獸藥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安鵬獸藥”)的創新性“企地合作”,雙方共同設立“青少年畜牧技術培訓班”,成功搭建起“技術賦能+服務下沉”的公益合作框架,為邊疆牧區的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央企動能,彰顯了新時代央企服務國家戰略、助力地方發展的使命與擔當。

一、扛鼎科技賦能大旗,鍛造本土“帶不走”的技術鐵軍
央企技術輸出,填補基層空白: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振興與技術下沉,面對赤峰牧區基層獸醫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的現狀,成都中牧毅然扛起國家級動保企業的科技擔當,精心選派資深獸醫師團隊,跨越千里,將前沿、系統化的寄生蟲防控及獸醫診療技術直送基層一線。
精準課程設計,直擊牧民痛點:培訓內容絕非紙上談兵,而是深度聚焦牧區生產實際需求。從基礎的“牛羊常見寄生蟲形態識別”、“糞便蟲卵檢測鑒定”,到關鍵的“阿苯達唑與伊維菌素的配伍禁忌”、“打針輸液用藥配伍及使用規范”,乃至提升性的“基礎手術術式培訓”,每一課都精準對應牧民和基層獸醫日常工作中的“卡脖子”難題。
成效顯著,人才梯隊初成:兩期培訓班共培養20名本地技術骨干(學員及安鵬技術人員)。安鵬獸藥總經理劉樹鵬自豪地展示培訓記錄冊:“每一期培訓下來,我們的技術員不止能獨立完成糞便蟲卵檢測鑒定、還能獨立完成手術工作。”這標志著成都中牧成功為赤峰鍛造了一支扎根當地、技術過硬、服務牧民的本土化獸醫技術隊伍,有效彌補了基層服務能力的短板,體現了央企“授人以漁”、培育內生動力的長遠眼光。

二、搭建普惠服務網絡,打通技術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
依托本地化網絡,服務直達牧戶:成都中牧的賦能不僅限于課堂。通過與安鵬獸藥的緊密合作,充分發揮安鵬深耕本地、網絡覆蓋廣的優勢,將培訓成果迅速轉化為惠及廣大牧民的實實在在的服務。
免費篩查與精準服務,守護牧民“錢袋子”:安鵬獸藥的技術人員及培訓班學員,運用所學知識,依托其本地網絡,為牧民提供免費的寄生蟲檢測服務,并根據檢測結果提供科學、精準的驅蟲方案和技術指導。此舉直接降低了牛羊因寄生蟲病導致的死亡率和生長遲緩率,有效守護了牧民的核心資產和收入來源,生動詮釋了央企推動共同富裕的責任。
構建可持續防控屏障:這種“國家隊”技術支持+“地方隊”落地服務的模式,成功在赤峰牧區構建起一道由本地力量支撐的、可持續的寄生蟲病防控屏障,顯著提升了區域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牧業生產水平,將央企的科技力量真正轉化為邊疆牧區的發展韌性和民生福祉。

三、 創新企地合作模式,打造可復制振興樣板
破局“兩張皮”,探索協同新路:成都中牧與安鵬獸藥的合作,是央企探索“企地合作”助力鄉村振興的破局之舉。它有效解決了以往幫扶中可能存在的資源對接不暢、服務難以持續等問題,實現了國家隊的科研實力、標準規范與地方企業的市場觸角、服務網絡的優勢互補、無縫銜接。
同步積累經驗,貢獻“中牧方案”:在服務牧民的同時,合作雙方有意識地同步收集鄉村服務的一線素材、牧民反饋及操作流程。這些寶貴的數據和經驗,正在被系統梳理總結,致力于形成一套標準化、可復制、易推廣的“技術賦能+服務下沉”的鄉村振興模式,為“授漁計劃”在全國其他類似牧區的推廣貢獻成熟的“赤峰經驗”和“中牧方案”,展現了央企在模式創新上的引領作用。
成都中牧以“授漁計劃”為筆,在赤峰草原書寫央企擔當:從課堂傳授到牧戶服務,從技術破題到體系構建,不僅顯著提升了當地寄生蟲病防控水平,守護了牧民生計,更通過可復制的企地合作模式,為牧區振興夯實了人才與技術根基,有力彰顯了央企服務“國之大者”、踐行社會責任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使命。這束由央企點燃的技術星火,正為草原牧區照亮一條可持續的振興之路。
